close

文 / 潘君鳳 (發明造物教室教師)


  現在的學生自主性越來越強,時常用自己的觀點與經驗解決當下的問題。不像我們以前,哪裡敢質疑老師的指示,老師永遠是對的,一切按照指令行事就沒錯。反觀木工教室的師生互動,事實不全然如此!

  來木工教室的小孩,有些是滿身活力卻找不到發洩管道的兒童,有些是急於證明自己能力卻沒有解決問題邏輯的兒童。明明已經先預告了若使用線鋸來鋸切板材,並無法迅速的鋸切出又直又漂亮的切面,你還是執意要使盡全力來證明你可以,我在旁邊看這既扭曲又參差不齊的木材切面,真是又好氣又好笑。明明事先已提醒鋸切過後再著色,作品的外觀會較具整體性,而你卻偏偏要先享受上色的樂趣,導致後續作業時間不足,在趕工的壓力下完成一份色彩線段不連續的作品,看到你又懊悔且難過的表情,我壓抑著「看吧!不是早告訴你了」的風涼話,直安慰你說:「沒關係,我們先把木工技巧練純熟,以後的作品會漂亮更多」。

  發生相同慘案的次數太多,我不免反省,是自己太過崇拜「錯中學」這樣的行為理論了嗎?教育專家杜威說:要讓孩子在實務中學習,在錯誤中成長。沒錯,經由實際操作,容易讓短期記憶的認知經驗提升成為長期記憶裡的知識,但是,這樣的結果是取決於你如何去解釋眼前的挫折,如何將失敗轉換成功之母。解釋得當,也許木工就會成為你的興趣、你的驕傲;反之,如果你無法吸收,這歷程當中,又充滿了挫敗、懊悔的經驗,產生的知識可就不這麼美好了,也許在你的小小腦袋裡會有著木工超難玩的標籤了。因此,我逐漸改變自己的態度去面對你的自主。

  在教學過程中,雖然我會引導你設計作品的方向,會告訴你為什麼需要這些必須材料與工具,以及預計的作業流程(大方向),但面對你潛意識下的好奇心與好勝心驅使所衍生出新奇點子時,就必須由你來告訴我「為什麼」流程需要修改或補充,以及「為什麼」需要其他小料來裝飾作品。這樣的要求不全然是要反駁你不成熟的創意,阻止你的表現,而是希望能培養你的事件因果邏輯,希望你在衝動之下,考慮行為的後果及可能影響。這樣長期取向的認知能力,能在思考困難的解決策略時提醒你,陪你度過生命裡每一個挑戰,大人才能放心讓你自由飛翔。


(本文收錄於發明造物的夢想第六期)


《《 回教學心得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發明造物教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